“和”与“龢”字音相同,意义相通。汉字简化之前,“和”与“龢”常常通用。二字互为异体字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互为古今字关系。
“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使用频率骤降,文献中渐以“和”代之。不过呢,“和”字的出现比“龢”更晚。
许慎《说文解字》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原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后引申到平和、和睦、调和、中和等多层意思,产生成语如琴瑟和谐、民和年丰、时和岁稔、惠风和畅、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羹之美等等。
《说文解字》将“和”与“龢”分成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和”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这个意思后来读hè;“龢”指调和、和谐。
著名新闻人、北京陛楼阁文化艺术院院长、书法家、御膳世家传承人、资深财经主编、久居北京的皖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天地人各安其位,阴阳调和平衡,万物化育繁衍生息,乃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
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医学认为,心身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
“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农业追求和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家庭追求和睦,孝敬父母,爱佑手足,穰穰满家;国家追求和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富裕;世界追求和平,友好相处,协和万邦,互利共赢。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
秋分:秋意浓,话丰收
作者:侯楠楠
风清露冷秋期半,要说最具松弛感及清冷之美的节气,当然是秋分!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以前,人们使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最先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继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秋分,顾名思义,有“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寒暑势均力敌,整个秋季以秋分为界,从初秋进入深秋,这么看来,秋分正是来“平分秋色”的。《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表述与春分基本一样,不同的是,秋分以后阴气渐盛,“白天短一线,夜晚长一线,一夜冷一夜”。
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三种自然现象从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古人认为阳气盛,才会有雷声,因此在春分日阳气渐盛之时“雷乃发声”,秋分时这位重要的节气“意见领袖”就渐渐低下声去;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子们开始储备粮食,并急忙用细土将自己的洞口封住,保暖又安全;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河水开始干涸,这一点在北方地区尤为明显。
秋分时的民俗活动很多,除了祭月、送秋牛,各地还有吃秋菜、粘雀子嘴等不同习俗。
《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最佳创作团队奖「豆荚创意」小朋友们的集体创作。动画制作:满晨
都说中秋祭月,咋又变成了秋分?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古代,月神被认为是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之沟通。《礼记》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就是指皇帝在秋季的夜晚祭祀月亮。不过,秋分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祭月无圆月,似乎是一种缺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祭月活动进入民间生活,意涵逐渐丰富,秋月澄明,在神圣之余,更添人情暖意。
除了祭月,我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秋分时节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习俗。在古代,牛是农人最忠诚的帮手,在一张红纸或黄纸上,写上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配上农夫耕田图,这就是“秋牛图”。送秋牛图的人通常选间巧言善唱者,主要编排一些关于秋天耕种和顺应季节农时的吉利话,直到唱得主人喜笑颜开给钱为止。这些吉利话往往都是即兴发挥,妥妥的民间rapper。
更有趣的民俗是“粘雀子嘴”。每到庄稼秋收时节,也正是麻雀等鸟类的饱餐季。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做汤圆吃,而且还会煮一些实心汤圆,用细竹叉串着置于田间地坎边,等麻雀等鸟类来啄食,意为粘住它们的嘴,免得来破坏庄稼,影响秋收。麻雀内心崩溃:以为是加餐,没想到是来堵我的嘴!
秋分时节,由于寒意渐浓,诗人往往情绪低落,就连李白也说“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听起来好伤感。苏轼就更不用说了,遭到贬黜的他,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好不容易与弟弟苏辙相聚,“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明明还在一起,就想到了离别,非常惆怅。但这种低落往往与诗人的境遇有关,不是秋的本意。刘禹锡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啥好悲伤的,秋天明明是最棒的季节好吗。杜牧也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人生多些经历,才更能体悟秋之况味。
当然,也有诗人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塘南塘北九千顷,八月村村稻饭香”,如此壮观的丰收景象,陆游写着写着就饿了。
今天,我们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一到,谷场见稻”,当前正是秋粮收获的季节,人们忙着抢收、抢晒秋粮,稻香阵阵,沃野生金;华北地区收获玉米、播种冬小麦,种下新的希望。顺应天时、时和岁丰,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是最深的情感寄托。
光明网×敦煌画院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