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海王星号(海王星号电子侦察船)

时间:2023-10-11 23:14:28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海王星”击沉战舰,“鱼叉”刺穿拖船,为何后者让俄海军更害怕

近日,黑海战场再起波澜,俄黑海舰队又逢噩耗。乌方宣称俄军大型拖船“瓦西里·别赫”号在蛇岛附近海域执行任务期间,被乌军2枚反舰导弹击中后沉没。尽管这一消息尚未得到俄方的确认,但从乌方公布的视频画面看,该船凶多吉少。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攻击俄军拖船的乌军导弹并非之前因击沉“莫斯科”号巡洋舰而名声大噪的“海王星”导弹,而是由丹麦援助的美制“鱼叉”岸舰导弹。

■乌方宣称被“鱼叉”反舰导弹击沉的俄大型救援拖船“瓦西里·别赫”号。

在5月底在丹麦宣布援助“鱼叉”导弹时,就有俄军事专家发出警告,必须阻止乌方获得这种武器,此次拖船遇袭印证了这一警告。更让俄方忧虑的是,在美国最新军事援助清单中也包括了2套“鱼叉”岸舰导弹系统。“鱼叉”的参战无疑将使俄黑海舰队自冲突爆发以来构筑的海上封锁线再度面临严峻考验。那么,“鱼叉”相比“海王星”有何优势?本文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系出名门的“鱼叉”

此次黑海建功的“鱼叉”岸舰导弹是美国“鱼叉”反舰导弹家族的一员,更确切地说是“鱼叉”BlockII型的岸基版。“鱼叉”导弹与早已亮相俄乌战场的“标枪”、“毒刺”一样,都不是新型导弹,早在1977年就列装美军,已服役45年,产量超过7500枚,但通过持续技术升级提高作战能力,至今仍是美国海空军最主要的反舰手段之一。

■在2016年“环太平洋”演习中,美国海军“科罗纳多”号频海战斗舰发射“鱼叉”导弹。

“鱼叉”导弹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多平台搭载能力,推出了舰射型、空射型和潜射型,用于装备水面舰艇、飞机和潜艇等作战平台,由于美国海空军对岸防导弹几乎没有需求,因此起初“鱼叉”导弹并未推出岸基型。美军不需要岸舰导弹,并不代表其他国家没有这种需求,麦道公司(已并入波音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基于“鱼叉”BlockIC型开发BlockII型导弹时,除了基础的舰射型和空射型外,也加入了岸基版本,但美军并未采购,主要供应外国客户。

■2014年,美国海军“夏依洛”号导弹巡洋舰在实弹训练中发射“鱼叉”导弹。

“鱼叉”BlockII型导弹全长4.6米,全重691千克,战斗部全重227千克,有效射程130~151千米,最大飞行速度不低于0.71马赫。相较于“鱼叉”BlockIC型,BlockII型的主要改进集中在三方面:

首先,射程增大,其有效射程由124千米提升到151千米,扩展了打击距离;其次,换装新型主动雷达导引头,整合了GPS/INS系统、L波段数据链系统及新的软件与控制系统,其中GPS天线、接收器及数据链等系统悉数采用SLAM-ER超视距外陆攻导弹、JDAM精确制导炸弹的组件,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大幅提高了突防能力;三是,具备对陆攻击能力,且命中精度不俗,传统的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无法克服沿岸地形杂波对导引头的干扰,因此很难攻击停泊在港口内的舰艇及其他陆上目标,但BlockII型导弹装备有高精度GPS/INS制导系统,可对上述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的测试阶段中,“鱼叉”BlockII型曾成功摧毁一辆类似俄制S-300防空导弹的靶车,可见对陆打击精度不容小觑,堪称海陆双修的多用途导弹。

■“鱼叉”BlockII型反舰导弹,注意弹体上的RGM表示为舰射版本。

“鱼叉”BlockII型的岸基型目前装备了韩国、丹麦和西班牙,因此在后续军援中西班牙也可能提供同型导弹。值得一提的是,“鱼叉”BlockII型还有最新的增程型,有效射程可到278~310千米,战斗部重140千米,而芬兰海军恰好装备了该型导弹,虽然是舰射型,但将其移植到陆基发射车在技术上并非不可能。

如果乌克兰将获得增程型“鱼叉”导弹,甚至可以直接打击俄黑海舰队的母港塞瓦斯托波尔,威胁程度将直线上升!

■“鱼叉”反舰导弹岸基型的发射瞬间,一部发射车搭载4具发射筒。

临阵磨枪的“海王星”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克兰军方考虑到未来与俄罗斯爆发军事冲突的前景,为了应对俄黑海舰队的威胁,决定研发杀手锏武器,这一重任交给“射线”设计局,因为该局曾经获得过俄制Kh-35E“天王星”反舰导弹的技术资料和实物模型,还从事过相应的组装工作,具备相当的开发基础。以“天王星”导弹为蓝本,新型反舰导弹的进展顺利,经过工程开发、多批次改进、测试定型、批量生产,最终于2021年3月正式列装,延续了其原型的命名方式,冠名“海王星”。

■俄制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为“海王星”导弹的开发基础。

“海王星”导弹的正式编号为PK-360MC,外形布局与“天王星”反舰导弹如出一辙,弹体呈圆柱形,弹头卵形,弹体中部配置有4片呈X形分布的可折叠截尖三角形弹翼,弹体尾部同样分布有4片呈X形分布的梯形可折叠舵面,全长3.85米(不带助推器)、弹径0.38米、导弹全重870千克、半穿甲高爆破片战斗部重150千克,能够对5000吨级战舰构成致命威胁,有效射程可达280千米,导弹制导系统由惯性导航系统、精确无线电高度表及抗干扰主动雷达导引头等组成。

■在某场展会上公开展示的乌制PK-360MC“海王星”反舰导弹。

一套完整的“海王星”导弹系统由五部分组成:一是RKP-360移动式指挥车,主要负责自动指挥导弹系统,车组成员5人;二是装在TPK-360导弹发射筒内的R-360反舰导弹;三是USPU-360导弹发射车,该车基于乌克兰国产克拉斯7634NE型4轴8×8重型卡车底盘研制而来,车体内配置有4具导弹储运/发射筒;四是TZM-360导弹运输装填车,主要负责临时保存、运输和卸载4具TPK-360导弹储运/发射筒,编组人员3人;五是TM-360导弹运输车,主要负责临时储存、放置及运输TPK-360导弹储运/发射筒。

■乌克兰海岸防御部队装备的“海王星”反舰导弹作战系统。

孰优孰劣有分说

从战术性能上比较,“鱼叉”反舰导弹相比“海王星”导弹,除了在射程上略逊一筹外,在制导系统、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和毁伤效能上均呈领先态势。

首先,在制导系统方面,“海王星”反舰导弹尽管配置先进,可以胜任反舰作战,但在陆攻打击任务领域就必须与外部数据链建立关联,比如采用美国GPS系统进行制导,问题在于GPS系统存在着易受干扰的病,因此在强干扰作战环境中,“海王星”反舰导弹的对陆打击能力将大幅受限,相比之下“鱼叉”的制导系统抗干扰能力更强,命中精度也更高。

■“海王星”反舰导弹在敖德萨地区接受测试。

其次,“海王星”导弹的战斗部装药量偏少,打击威力不足,按照乌方说法该型导弹可以遂行对陆攻击任务,但战斗部需要提升至200千克以上,配备整爆式或集束式战斗部,才能对俄军地面目标形成有效杀伤。

最后,“海王星”导弹脱胎于俄制“天王星”导弹,两者技术上极为相似,因此俄军对“海王星”的技术特征可以说相当了解,因此很容易掌握其弱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拦截,导致突防效率大幅下降,这可以说是“海王星”导弹的最大弊端。要弥补上述缺陷,“海王星”需要借助西方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但受限于导弹总体技术水平和当前的局势,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如登天。如果西方再提供增程型“鱼叉”,那么它相比“海王星”的唯一短板也将补齐,从而全面胜出。

■舰载防空系统的总体技术落后,成为“莫斯科”号巡洋舰难逃一劫的重要原因。

在比较了两种反舰导弹的性能优劣之余,再聊聊“海王星”与“莫斯科”号巡洋舰的纠葛。

前面提及,“海王星”的战斗部是以按照打击5000吨级舰艇的标准设计的,而且俄军对“海王星”的技术底细也了如指掌,为何能击沉排水量超过10000吨的“莫斯科”号巡洋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不难解释,毕竟“莫斯科”号挨了2枚“海王星”,300千克炸药的威力还是能够造成足够严重的破坏。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号的防空系统不论是态势感知、探测搜索,还是目标识别、引导拦截,已然是严重落后于时代,基于由时间差导致的技术差距,“莫斯科”号没能做出有效反制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莫斯科”号的沉没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因于该舰状态松懈,损管不利,导弹攻击只是诱因之一。在俄军对“海王星”的威胁给予足够重视后,这款导弹几乎再无能够证实的战绩,乌军之后发布的相关战报基本上都是自我杜撰,由此可见“海王星”的缺陷是存在的,也表明了乌军获得“鱼叉”导弹的迫切性。

■俄黑海舰队“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乌军称该舰被“海王星”反舰导弹击沉,但该舰至今都完好无损。

结语

美制“鱼叉”反舰导弹的到来,将着实提升乌军在反舰/对陆打击方面的作战能力,因此对于俄黑海舰队以及高价值/时敏陆上目标来说,这绝对是极为严重的威胁。既然木已成舟,那么俄军的相应反制行动必然要稳、准、狠!否则,诸如类似“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悲剧还将会轮番上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