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字元放,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古称新野县),是南阳蔡氏家族的后裔。
蔡邕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蔡瑁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政治见解有着深刻的影响。蔡邕自幼聪明好学,天赋异禀,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
蔡邕年轻时,曾经担任大司马何进的幕僚,因为他的才华和能力,很快便得到了何进的信任和重用。但是,由于何进本身的政治野心和蔡邕的缺乏政治经验,导致了他们的失败,被董卓集团逼害。蔡邕在此期间,曾经流亡海外,终于在东汉末年末期的中平年间回到了南阳。
回到南阳后,蔡邕便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主张“以文入政”,认为文学和政治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通过文学来影响和改善政治。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辞赋、诗歌等多种形式,被认为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之一。
蔡邕还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他的《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等著作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学术成就被后人誉为“南阳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在东汉末年这个政治动荡的时代,蔡邕也遭受了不少的困扰和打击。他因为对曹操的评价不当,曾经被监禁数年,直到曹后才得以重获自由。但是,他的文学才华和学术成就,始终让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总之,蔡邕作为东汉末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深受后人的尊敬和赞誉。他的文学才华和学术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原文:。蔡邕字文叔,琅邪臨沂人也。祖父曾祖颍川太守,父万年令。幼而好学,能属文,有才华。少为荆州刘表客,与荀攸、程昱等交,与卢植、陈寿、刘桢、贺循等称名。建安初,为东观奏《洛神赋》。时左观许劭以司空为公车,以其文雄辞举名。劭又有《西京赋》、《神女墓志》等,称与左思齐名,蔡因为之少官都尉。时孔融居洛阳,蔡因叔父师事之。孔融荐之,征为步兵校尉,辟为文学掾,转为太中大夫。與陳琳齊稱。然性自负,不屑世俗。故好学以自逸,咸以文词自得,文及三史,善属文辞。时方士、神仙之说盛行,蔡因在洛中,常称二千石李咸为“神仙”,经旬不去。及咸徵为徐州,乃相与偕行。当时丁婴辅政,蔡因劝魏武帝改元伏波,进伏波将军印。及出鎮汝、颍之际,因诣洛阳别孔融,融挽留之,不聽。融死之后,蔡因有“君子不器”之言。及魏武帝即位,至成安元年,因上书请以洛阳地为国都,迁都洛阳。魏武帝不许,貶为东莱县长史。及蔡因逝,魏武帝感其烈士之节,下诏赠侍中。Translation:。
蔡邕,字季伦,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汉朝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和音乐家。他家世显赫,家族出过三十六名进士,蔡邕自己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蔡邕年轻时曾跟随著名的学者郑玄学习《易经》和《尚书》,并在他的影响下对古代经典和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经写出过《三国志注》、《汉书注》等注释性的著作,被誉为当时最出色的经史学家之一。蔡邕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他精通琴、瑟和笙,曾经为当时的皇帝演奏过许多曲子,被称为“汉代乐圣”。然而,蔡邕的才华和地位并没有让他免于灾难的降临。他的父亲、哥哥和两个儿子都在政治斗争中被处决,他自己也多次被贬官,直到最后被流放到南方,才得以安享晚年。蔡邕的列传是《后汉书》中的一篇传记,记录了他的生平经历和成就。这篇传记既是当时文学界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也是反映当时政治浪潮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之一。
蔡邕,字文和,汉朝末年文学家、音乐家,与曹操、王允等人交游甚密。蔡邕出身世家,父亲曾任太学博士,自幼聪慧,喜好音乐,十五岁时已通晓《礼记》、《周易》等书,成为当时的名士。后来,蔡邕辞职隐居,专心研究音乐、文学,深受当时知名音乐家伯牙的赏识。蔡邕对音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曾著书《琴赋》、《琴论》等,被誉为汉代琴学宗师。他的音乐理论对后世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蔡邕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诗歌、文章等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见长。他所写的《七发》、《太和四辞》等文章,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蔡邕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据说他曾自称能够与神仙对话,因此备受朝廷重用。但后来由于因言得罪权贵,遭到牢狱之灾,不幸身故。蔡邕一生致力于音乐和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史和音乐发展史的贡献不可磨灭,成为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翻译】。
原文:。蔡邕字元景,琅邪臨沂人也。少孤贫,好学不倦。至汉桓帝时,以文章见知,拜廷尉掾。后转太常博士,以明辩多智,为当时名士。或尝以讥笑论,邕辩而反之,因表其事,自言:“邕读書,多於谏言;善义理,少从朋友。”太常鲍昭以会稽重祚学问闻,求见邕。当是时,昭为丞相,司马相如为少府,各以某事问邕。邕曰:“某事不足数也,司马君知事,而问蔡邕乎!”昭以问相如,相如亦兴然曰:“蔡生妙!”人闻之,以为知交之异。时汉室衰落,群雄并起,邕居乡里,无心谋虑。袁绍之乱,邕起家从军,以文为名。曹操之初,求为司空,邕不应,自言:“吾学士也,不如召为文学,必有所资。”操果召之,不荐,居数日,操以其名,拜为清河太守,以直言得其士民心。后官至尚书令,兼掌东宫大学,所修诸书,分别为义理、史传、宗庙、礼仪。以六亲之奉致禀,不甘为慕浮寄者。尝画《汉武大室铭》,得王粲赏识。又撰《春秋左氏传》,为后世所重。同阳人张茂辈,尝问其学,邕曰:“吾以天下诸侯为经,以史相照,以文作饰。但以若为患,被发不足。”其论远逸,时人莫及。及邕官至顶阁,权倾公卿,时人多以闲言诽谤,而邕独不屑。及病临终,反复吟诵《汉武大室铭》,动容泣下。卒于宣城之官,时年三十九。译文解析:。蔡邕,字元景,出生在琅邪臨。
《蔡邕传》全诗的意思大致为:蔡邕是汉代文学家和音乐家,但他的一些言论和行为被视为不合时宜和对当权者的挑战。他被告罪并被流放,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在流放期间继续写作和创作音乐。尽管他的才华和精神受到重视,但他最终还是在政治游戏中被牺牲了。诗歌表达了对蔡邕的敬意和对他的命运的惋惜。
原文:。蔡邕字景穆,扶风郿人也。其先家世,随汉武帝南征,定蜀地,为蜀郡丞。邕父侍中琳为汉光武中兴之臣,封泉阳侯。邕幼有才韵,博涉群书,能属文为章。年十九,既通《五经》及《诸子》,又涉《楚辞》、《左氏》、《史记》等书,多有所得。光武时,为广陵太守,除丞相府祭酒,累迁至司空。邕以文章称,世号曰“文公”。天下士人及学者,皆仰慕之。时太学教授书读,常于阁下筵陪间,言行异常,每与著名学者争论,各得其所。如鲁恭王孙婴、王充、班固、谢灵运、唐肃、马融、刘向、贾逵、郎顗、陈琳、徐干、刘秀之孙安世,悉以儒学有名于世。邕与班固、谢灵运、刘向并称汉朝“文学四贤”。家无藏书,而藏书楼却常满。时人有云:“可不谓之文学之宝乎!”。邕与青州刘氏皆以文章称,时人欲其相会论叙。于是邕与刘氏相见于张家山之阳。时邕弟邈为侍中,遂随邕往。会始聚,刘氏嘉邕之才,与之论文诗,无不极妙。邕忽口吐白沫,倒地不醒。众惊呼,俱起而避。久之,邕始复起,其言吐字外语,皆神仙之言。邈为中军为参军,闻邕之状,急至其所,然则已死矣。邈哀惋不已,谢之而返。翻译:。蔡邕的字是景穆,出生在扶风郿县。他的先祖家族随着汉武帝南征攻打蜀地,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