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起平收”是指汉语韵律中的音调形式,又称“平仄”。平声和仄声是韵律的基本音调,平声音调平缓柔和,仄声音调尖锐有力。平声是指声音不升不降,音调平稳的音节,如“ma、mei、fu”等;仄声是指声音升高或降低,音调变化明显的音节,如“li、kang、zhuo”等。在诗歌朗诵中,平声和仄声的运用非常重要,能够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准确、优美。
“仄起平收”是指在平仄音调中,以仄声作为起头,后面紧接着一个平声的音节,最后以平声音节结束。这种音律的运用多用于诗歌、曲艺等艺术形式中,是一种典雅、流畅、优美的表达方式。
“仄起平收”是一种音律美学,在古代诗歌中运用广泛。在古代诗歌中,往往采用平仄相间的形式,通过运用韵律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情感。比如唐朝诗人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就运用了“仄起平收”的音律,使整个诗歌感情表达更加深刻,朗朗上口,听起来非常美妙。
在曲艺中,如京剧、评弹等艺术形式中,也广泛运用了“仄起平收”这种音律,以此来表达角色的情感。比如京剧《琵琶记》中的“垂杨柳”,就是一首典型的“仄起平收”的曲子。
总之,“仄起平收”是一种优美的音律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曲艺更加高雅、流畅,增强艺术的审美效果。在我们日常的语言运用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仄起平收”这种音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汉字拼音的声调标记中,仄表示第二声和第三声,起和收均表示第四声,平表示第一声。
仄起平收是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的一种。平声是指声音平稳,没有升降变化的音调,如“天”、“家”、“鸟”等。仄声是指声音有明显升降变化的音调,如“河”、“林”、“落”等。划分平声和仄声要根据韵律规则来判断,一般来说,以平声韵母结尾的字为平声,以仄声韵母结尾的字为仄声。但也有一些例外,需要根据具体的韵律来判断。
仄起平收是三声,上仄下平分别是二声。
仄起平收是四声中的第三声,表示声调在上升过程中先降后升,音调从低到高再回落到中音。仄起平收在古诗词中常用于描述雄壮有力的感觉。例如,《将进酒》中的“众峰峦峙 仪轨楼阁奇"就是用了仄起平收的韵律。
上声平声仄声都可以有仄起平收的情况。因此,几声的规律和上下平仄的关系并不一定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