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此后,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2年5月,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南京政府成立不久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倡导以每年
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在的倡议下,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学校等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进行植树活动,但当时的日期是每年的清明节。
1915年7月,在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政府通令全国:“嗣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植树节的概念属于舶来品,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并不是3月12日,而是定在清明。1914年由加拿大籍美国人裴义理(Joseph Bailie)从中国民间植树插柳习俗得到灵感,因而提议以清明为植树节。作为我国法定的义务植树日,3月12日植树节这个日子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在镇江城北风景壮美的北固山中峰,有一座矗立于一片翠绿松柏密林之中的纪念植树造林的方锥形石塔,石塔主体四面均镌刻着“中山纪念林” 五个大字十分醒目。石塔处为登临北固山名胜甘露寺、多景楼、北固楼及卫公铁塔的必经之地,游人到此皆可瞻仰观赏中山纪念林塔一番。
据《江苏首轮省志·大事记》记载——
“
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930年3月12日)省会镇江造林运动委员会举行有省会各界3000余人参加的造林运动大会,曾任第一、二届中央监察委员的吴稚晖发表演说。会后各界代表赴北固山植树,建造“中山纪念林”。
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四年(公元1915年),他即倡议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十七年(公元1928年)八月,政府决定中国植树节改为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
植树节不单关乎农林,它的存在也与精神浑融一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早在1893年, 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急兴农学, 讲求树畜”以强国家。植树节的实际提议者裴义理曾向先生建议“提倡造林,防止水灾”, “以工代赈,开垦荒地”,这些建议得到先生的大力支持。为此,政府还专门拨给紫金山、青龙山荒地4000亩,作为垦殖造林之用。此后,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从这一角度来看,植树造林就是贯彻总理遗教, 就是建设国家, 是将纪念总理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总理逝世纪念日与植树节合二为一使逝世日具有了全新的面目与实践功能,种树这一独特的纪念方式成为区别于其他纪念日的独特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种树之于生命、家族、精神的“延续”意义要比舶来的“绿化”概念深远得多。
睹树思人,更何况此树乃亲手所植,不是更有铭记的价值?在更迭频繁新旧交替的年代,各色纪念日多如牛毛,仪式的雷同和反复会失去对民众的吸引力,逝世纪念日因植树而产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感而更显别致深意,使总理逝世日在众多纪念日中脱颖而出。
出于以上考虑,将逝世纪念日与植树节合为一体。新植树节的诞生既解决了南方在清明植树太晚的问题,又继承了总理遗教中植树造林、改造国家的思想,同时对民众的宣教寻找到确实的意义落点。
时期植树节老照片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植树节一度成为国民节日,1930年甚至升级为“植树周”,活动时间延长至一周甚至十天,政府投入力度之大、仪式规模之大、群众参与度之高可与诞生日双十节相媲美。至今在全国各地仍旧分布着大片的中山纪念林,它使力图铸就的中山精神在空间上获得了充分的展示,植树节的政治意涵全面超越了本身的意义。
十八年(公元1929年)二月,江苏省会自南京迁至镇江,镇江首次成为江苏省会。同年三月,镇江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这是省会迁移镇江后所作的“第一件重要建设工作”, 既可纪念先生,又可绿化利民,也是对省会迁至镇江的一种特殊方的庆祝与纪念,其意义非同寻常。
镇江地处宁镇山脉中东段,城郊多丘陵、岗地,南部自西向东断断续续分布着五州山、十里长山、九华山、黄山、观音山、马鞍山、鸡笼山、招隐山、黄鹤山、磨笄山、狮子山、虎头山等,东郊分布汝山、京岘山、横山、雩山、圌山等,城内分布着金山、焦山、北固山、象山、云台山、宝盖山、鼎石山等,非常适合植树造林。因此,自古以来镇江便有“城市山林” 之美誉。然而据史料记载,清末咸丰年间,因战火镇江境内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山变得光秃,水变得浑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时有水灾、旱灾发生。
1880年,镇江金山寺
1929年3月12日,镇江首个植树节的典礼及植树活动,选定在城西宝盖山举行。植树典礼会场坐落在宝盖山顶的空旷平地,入口四周扎松柏牌楼四座,中间设一演讲台,会场可容纳200余人,台正中悬遗像及旗,前设演讲桌,两旁设记录席,左右设军乐台。四周悬多幅标语:“森林是我们稳固的不动产”“造林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方法”“总理信徒须一致联合起来,努力造林运动”等。
植树典礼上,先行礼、读《总理遗嘱》、静默,然后由省政府主席钮永建讲话。他说“自省府迁镇,我们第一件的重要建设工作,就是这造林运动” 等等。会上提出四项议案请付公决,这四项议案是:1、电请中央颁布《森林法》;2、由全国一致实行造林运动;3、请省府宽筹林务经费;4、设法强制造林。与会民众一致鼓掌赞成。议案通过,高呼口号,群情振奋。1929年3月14日的《申报》详细报道了镇江首个盛大植树活动。
典礼结束后,与会人员及镇江的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公务人员以及其他各界数万人在宝盖山和云台山、招隐山、黄鹤山、磨笄山等山体植树绿化。他们自带工具、水壶、干粮,许多中小学师生,携带帐篷、炊具等,到南郊诸山扎营宿食,开荒造林,使荒山重又披上了绿装。
植树造林 图源网络
次年,省会镇江各界人士为了纪念先生逝世五周年,又在植树节的前一周举行“造林运动宣传周” 活动,并隆重召开造林运动大会,又一次组成数万人的造林大军,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镇江的土地上种植了大面积的树,用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此次植树造林地,除选定在城内外各主要山体外,还重点放在了长江滨的风景胜地——北固山。
造林运动大会结束后,社会各界代表皆赴北固山种植树木。是时正值初春,虽然寒意袭人,但漫山遍野均是植树人群,充满了生气。经过昼夜奋战,北固山又重显了绿色。如今的北固山已是林木扶疏,郁郁葱葱,浓荫密匝,成了镇江三山名胜之一。
镇江人民为永远纪念这一爱国造林的壮举,植树后随即在北固山中峰建造了一座“中山纪念林”塔,以告诫人们要牢记先生的遗训,爱护森林资源,不要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据《镇江市志》中“纪念建筑” 章节记载——
“
该塔为石质结构,通高4米,塔座四面嵌有大理石碑,镌刻楷书,均为有关植树造林的遗训。落款为“中华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江苏省会造林运动委员会建”。塔身上刻“中山纪念林”五个大字。十九年(公元1930年)春,镇江各界人民为追念先生,开展爱国造林运动,特建此塔。
“中山纪念林”塔,除了在锥形主体的四面皆镌刻“中山纪念林” 五个大字,塔座的三面还镌刻着先生关于植树造林的遗训碑文。碑文为阴刻。东面遗训碑文是:“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水祸”;北面遗训碑文是:“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南面遗训碑文是:“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西面则镌刻着“中华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江苏省会造林运动委员会建” 的字样。
由于多年风雨侵蚀,旧时用砖所建的“中山纪念林”塔的塔体早已风化剥落了。1986年,在镇江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由镇江市绿化委员会、镇江市文管会出资,镇江市园林管理局出图出力,重修了“中山纪念林”塔。修茸一新的“中山纪念林”塔,与周围的松柏密林相映陪衬,显得分外庄重、突出,1986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12 日,镇江市举行了重修“中山纪念林”塔揭幕仪式,相关图文信息,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专题报道。
重修后的“中山纪念林”塔,总体与原塔相仿,但在构筑上更加精细。塔基仍为正方形,塔身方锥形,塔尖呈三角形,塔体总高不变。平台与踏步采用高品质石材斧光花岗岩,栏杆为白石,尤其是造塔的选材,比旧时更为讲究。塔身主体用一块整体大理石雕磨而成,锥形的塔身四面,均用机器磨光,光洁如镜。当初,塔身四面雕琢的“中山纪念林” 五个阴刻大字,烫贴了金箔,阳光照射后,分外耀眼夺目。随后便涂成了红色。
重修后的“中山纪念林”塔,还保留了原塔座及四面的植树造林的遗训石碑,让游人在观赏碑文书法的同时,获得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科学知识。
为植树造林而建造专门纪念塔,这在全国十分罕见,它是镇江人民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历史见证,成为了镇江重要的文物史迹。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把 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以便宣传保护树木,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活动,并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中国革命先驱先生。
- END -
作者:潘春华
简介:潘春华,笔名秋实、春晓,江苏省镇江市人,党员,大专学历,单位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职称。系镇江市政协文史重点作者、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工作期间,被行业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记者,发表作品3000余篇。退休后涉足文学创作,平均每年在国内主流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传记、游记、言论、文史等作品200篇。40多年来,累计发表各类作品6000余篇,达600余万字,并誉奖项。结集汇编了40万字的讴歌家乡镇江的故土作品集《京江流年》一书,合作编撰了《镇江味道》,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群众》、《人大建设》、《上海企业》、《食品与健康》、《养生月刊》等期刊专栏撰稿人。曾获得“镇江市委优秀党的宣传工作者” 称号。
审核、发布:张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