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川贝母有很多种,在生活中就是大多数人都会分不清楚,今天给大家讲讲三种川贝的挑选方法。快跟着小编学起来吧!
1、首先告诉大家的是,川贝分为很多类型,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卢贝,卢贝多呈棱形或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质脆、粉性。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这就是卢贝的特征。
2、其次,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
3、第三,还有一种青贝,青贝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这也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正常的川贝不会很白,微微带点土色为好,你看到市场上很白的川贝往往用硫磺熏过,不建议这样做,川贝上的泥土用水洗干净就行。
食材:梨6个、罗汉果1个、麦冬10g、川贝母15g、甘草5g、生姜1块、冰糖适量、蜂蜜适量、红枣6个。
1.准备材料。
2.将红枣去核切片,姜去皮切丝,罗汉果掰碎,川贝母捣成粉。
3.将梨去皮,磨碎或擦成丝。
4.将药材放入,加入冰糖和一杯水。
5.小火熬煮30分钟,沥出汁。
6.再将沥出的汁熬煮二十到三十分钟,至汤汁粘稠,稍凉晾后加入蜂蜜。冰箱冷藏。
川贝西药里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镇咳的效果,而中药的药用价值也非常高还有降血脂降压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菌消炎的效果。月经期间是可以食用的,因病情需要尽量适量服用。
余在临床中发现,有些疾病在应用某方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时,经加用某一味药后疗效大增甚至获愈。因此,医者在临床遣方用药时,应重视关键药物的配伍应用。今援引3则病案以证之。
一、腰痛方治疗腰痛乏效,加金狗脊而痊
陈某,男,60岁,退休教师,2001年10月28日就诊。
患者诉近来腰强痛不能俯仰,稍一转侧或步行百余米或坐久即感腰痛不适,如此已10余天。
因既往腰痛时即服余所开之“腰痛方”,少则3~5剂,多则7~10剂即可痛止。而本次腰痛发作后经服“腰痛方”已7剂诸证尚无改善。
询其本次腰痛与既往无异,唯背脊稍有恶寒之感,诊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思考良久,遂在原方中仅加狗脊一味,药用生薏苡仁、白芍药各30g,柴胡、枳壳、羌活、川续断、川杜仲、生甘草各10g,威灵仙、苏木、狗脊各12g。
11月3日患者来电,喜诉虽仅加一药,但服2剂痛减,5剂后痛止。
按:余所开之“腰痛方”即房定亚研究员之“项背腰脊强痛方”加味。1999年1月25日患者初诊服此方获愈后,每次发作即自购3~5剂,服后腰痛即止。然本次服用此方竟然无效,其因何在?
考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行头面,诸阳经均来交会,有“阳脉之海”之称,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之功。
督脉络属两肾,而肾为人身阳气之根本,肾虚则督脉不和,以致经气壅塞则脊强反折,阳气失于转运则不得俯仰。今腰痛伴背脊恶寒者,肾虚致督脉阳气不足也。
狗脊性甘温,入肝肾,不仅能温补肾阳、强腰脊、祛风湿,且有引药直达病所(督脉)之功。在原方中加此一味而竟收全功,实出笔者之意料。
二、朱氏方治疗炙脔无功,加牛蒡子得愈
宋某,男,52岁,干部,2001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因受凉而致自觉咽喉有异物堵塞其中,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咽痒声嘶,干咳无痰或咯出少许粘痰方觉舒适。视其舌红有少许薄黄苔,诊其脉弦细而数。
此乃痰气瘀热凝结咽喉为患,仿朱曾柏老师之法,拟用冬桑叶、麦冬、枇杷叶各30g,桔红、太子参各20g,炙旋覆花、前胡、杏仁、紫菀、威灵仙各15g,川贝母、莱菔子、胖大海、甘草各10g。
2002年1月6日复诊,诉服前方后声嘶已愈,异物感消失,今因再度受凉而咽异物感又作,伴咽喉稍痛,咯白粘痰。诊见其舌边红苔薄黄,脉细数。守初诊方去胖大海,加牛蒡子10g。
1月19日三诊,诉服二诊方5剂后,异物感和疼痛大减,守方去牛蒡子。1月30日复诊,诉服三诊方尚不及二诊方效,仍觉咽痛和异物感。遂宗二诊方即加牛蒡子10g。近作随访,已无不适。
按:笔者既往患慢性咽炎,发则尤以咽中异物感为苦,曾多方治疗不愈。1982年在湖北中医学院学习时,适逢病发,有幸蒙朱曾柏教授诊治,3剂病减,5剂后异物感消失。
余将朱老师此方珍藏至今,并用来治疗梅核气,每获佳效。本例加威灵仙者以其善治炙脔之故。
二诊时因见患者咽喉疼痛,故加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止痛。
三诊时因患者咽痛大减故去之,而患者自觉疗效反不及二诊之方,末诊又加入牛蒡子,方致全功。
由此例病情之反复,可见牛蒡子一药在炙脔伴疼痛的治疗中,其功不可没。这也说明,辨病固然重要,而据症加入某些药物亦不可忽视。
三、逍遥散治疗嗜睡欠佳,加仙鹤草效增
方某,男,12岁,学生,2002年3月1日初诊。
患者父亲诉其子近一年来嗜睡,伴时时叹气,性情暴躁,有时无故发笑,饮食欠佳,口干而不多饮;自诉头不昏,唯倦怠嗜睡。
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脾虚,拟丹栀逍遥散加味,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郁金、丹皮、栀子、石菖蒲各10g,龙胆草、薄荷、炙甘草各6g。
3月14日复诊,其父诉5剂后,患者嗜睡已明显减轻,饮食增加,但乏力无改善。守方加仙鹤草30g,5剂。10天后其父专程相告,患者服完二诊药后,嗜睡消失,精神正常。病告痊愈。
按:综观患者脉证,本例当属肝郁化火,脾虚不运,故用逍遥散加郁金疏肝解郁为主,加丹皮、栀子、龙胆草清泄肝火,加石菖蒲开窍。
二诊时患者嗜睡虽减,但仍乏力,乏力则思睡。有文献报道,闽北山区农民每遇劳力所伤,出现倦怠乏力,甚至嗜卧不起者,即以单方仙鹤草一把,服后便可霍然而起。
可见,本品有调补气血,治疗气虚乏力之功。盖嗜睡与乏力密不可分,即嗜睡者往往乏力,乏力者往往嗜睡。
故乏力不除,则嗜睡不解。仙鹤草调补气血以治乏力,则嗜睡随之得除,故收全功。
心得体会
印会河教授初出茅庐时曾治一患者,其病咳喘,痰稀量多,苔白脉弦。认为是寒饮射肺,遂按其父经验处以小青龙加石膏汤。病者复诊时谓服药三剂后诸证依旧,并执意要其父诊治。
其父审脉辨证,认为理、法、方、药尽皆入扣,但何以不效?因相知有年,素知患者酷嗜“杯中物”,询及近日饮酒情况,谓病后已不能饮,饮即咳喘更甚。
遂认为其病水饮乃酒湿停聚所成,只在前方中加葛花三钱,患者服后咳喘尽退,参加农田劳动如前。
于此可见,处方中的药物,有时虽一味之差,但动关全局。这里加葛花一味解酒湿,即有治本之功。
《伤寒杂病论》配伍之严谨,素为后人所叹服。如附子、细辛配麻黄则解表,配大黄则通里,一味药的更换使治有表里之异。
麻黄、杏仁、甘草配桂枝则散寒,配石膏则清热,一味药的差异使治有寒热之分。人参、干姜、甘草配白术则理中焦,配附子则救下焦,一味药的改变则治有中下之别。此为因一味药的加入使配伍不同,而方名主治完全不同者。
还有一些中药具有消除或缓解患者某种自觉症状或体征的特殊功效,这种对症用药,亦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如《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云:“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等,即是其例。凌一揆认为,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祛除病因、调整病机、消除症状等内容。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故“标本同治”时,对症用药更不可缺。
何裕民则更明确地指出“对症治疗、随症加减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支柱”。何况症状急重时,消除症状以解患者痛苦是当务之急,所谓“急则治标”也。
病例1既往常用“腰痛方”有效,近用无效,经加用狗脊有效者,因狗脊不仅补肾阳,强腰脊,有消除病因的作用,且能引药直达病所。《本草求真》谓牛蒡子,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因而咽间肿痛,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病例2之反复,则充分说明牛蒡子治疗咽喉疼痛之功不可没。仙鹤草擅长益气以治脱力劳伤,故病例3用其以消除乏力,从而使嗜睡迅速得以消除。
以上说明,辨证、立法、选方固然重要,但处方时加一药减一药,常常关系到疗效的好坏,业医者不可不慎。印会河教授所说的“一味药上见功夫”,确为经验之谈。
来源:本文选自《杏林40年临证手记》,作者:舒鸿飞。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