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猴

少牢(少牢和太牢的区别)

时间:2023-12-31 02:05:34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太牢”、“少牢”有什么区别?

太牢

祭祀,在古代属于政务之要,是天子、诸侯、卿太夫最为重视的事情。不过,古代祭祀的对象并不是一样的,而是有大、小之分,大到日月星辰神祇,小到门窗户牖神衹,在奠祀典章中有高低贵贱的区别。由于有这样的区别,也就形成了大奠、小奠两个层次。古代人奠祀用牲畜,奠祀所用的牲畜称为“牺牲”,也就是毛色纯一的牛、羊、豕(猪)三种家畜,其中牛最为贵重。奠祀大神时 ,牛、羊、豕三牲都要俱全,被称为“太牢”或“大牢”;奠祀中下等神祇,只用羊、豖,而沒有牛,被称为“少牢”。按照礼法,太牢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而其他诸侯、卿太夫奠祀时只能使用“少牢”。如果诸侯、卿太夫使用“太牢”,那就是越礼,大逆不道,就会被人们认为有篡位的图谋。

“太牢”、“少牢”有什么区别?

太牢

祭祀,在古代属于政务之要,是天子、诸侯、卿太夫最为重视的事情。不过,古代祭祀的对象并不是一样的,而是有大、小之分,大到日月星辰神祇,小到门窗户牖神衹,在奠祀典章中有高低贵贱的区别。由于有这样的区别,也就形成了大奠、小奠两个层次。古代人奠祀用牲畜,奠祀所用的牲畜称为“牺牲”,也就是毛色纯一的牛、羊、豕(猪)三种家畜,其中牛最为贵重。奠祀大神时 ,牛、羊、豕三牲都要俱全,被称为“太牢”或“大牢”;奠祀中下等神祇,只用羊、豖,而沒有牛,被称为“少牢”。按照礼法,太牢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而其他诸侯、卿太夫奠祀时只能使用“少牢”。如果诸侯、卿太夫使用“太牢”,那就是越礼,大逆不道,就会被人们认为有篡位的图谋。

“家”字的演变

家国天下。家国,和每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我们今天来探究一下“家”这个汉字的起源。因为,这个字,我们非常可能错误解释了至少2000年。

家,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jiā,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

通常的来源解释是,家字,就像是在家里养了一头猪。因为,豕就是猪。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而因为“家里养猪”就是家的概念,不仅误导了我们2000年,同时也深深地对中国老百姓生活品质的追求打上了深深的,负面的烙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家,指居住的地方,为名词。《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居也。从宀,豭省声。”翻译过来就是:“家,居住的地方。字形采用宀作形旁,采用省略了叚的豭作声旁。”“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则为“家”。由此可以看出“家”的人文属性。

“家”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家的甲骨文表示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的安全感,因此,圈养生猪便成了生活定居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生猪。金文则突出了“豕”的尾巴形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则将篆文字形“笔直化”,使其更加简洁大方。

从字源角度分析,“家”的意义博大。本义指圈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后将词义引申为配偶关系构成的最小社会组织。从这个意义出发,又引申出群落、民族、族群的意义,之后出现了派系、流派以及专业人员、身份突出的人这两层意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家”始终包含着浓浓的聚集之意。相爱的人聚集,相同身份的人聚集,相同属性标签的人聚集,便产生许多“家”。因着这份“相同”,才生发出了惺惺相惜、彼此爱护的情愫。

再往后,随着岁月的更迭,家成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也因为距离的逐步拉大,家的范围开始扩大。它可以是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也可以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可以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也可以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愁思。

但是,“户内有猪”,有几个大的疑问:

1. 甲骨文诞生于3000年前的商朝。虽说考古证明,那时候就有人类驯养猪作为牲畜,但是,由于生产力和饲养技术的落后,但绝不是户户养猪,是不可能普及的。既然不是普及的,当然也不可能用它来作为“家”的字义结构部件。此为疑问一。

2.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家”,我们其实看不到户内有猪的意思。反而更像人,和居家用品。但绝不像猪。

3.西汉的瓦当中的家字,见下图汉代瓦当的家字。我们看到,家的结构,更是完全没有猪。反而有类似床,餐桌,鸡的象形。完全没有猪的影子。

4. 只有到小篆,隶书,才统一确立了“户内有猪”的字体结构。但是小篆是什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李斯创作出来的通用字。所谓通用字,就是结构上求同存异,甚至简化。也就是说,小篆,是在之前金文和六国文字不同的基础上,做了简化的结果。既然是简化,则一定有损失原意的动作。所以我认为,小篆,虽然统一了文字,但也导致了,很多汉字,在简化,抽象化的基础上丧失了原来的结构意义。

5.而隶书者,篆之捷也。也就是说,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更加简化,抽象画的结果。很多汉字进一步丧失原来结构和意义,面目全非。其中就包括“家”字。这有点像今天汉字的简化字。很多字简化以后,你就无法知道它原来的 结构和源流了。也就是说,从小篆,隶书开始的汉字,也被简化了。

6. 《说文解字》是一本东汉汉安帝时期的书,距今近2000年。而隶书诞生于秦汉之间的时期,比《说文解字》成书时间早了至少200年。也就是说,许慎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小篆,隶书就已经把“家”这个字定格了。定格成“户内有一头猪”。玛德,害人啊!

7. 而从一系列的典籍和《诗经》来看,“家”也绝不是门内有一头猪的意思!比如,《诗·周南》:宜其室家。注:家谓一门之内。你看,如果一门之内为家,那么门内只有猪吗?显然不是,主要是人在居住。不是猪啊!

8. 还有很多,如:又妇谓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亩曰夫家。《周礼·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等等,所有这些说法,都没办法和“家是屋里有一头猪”的说法契合。不仅不契合,而是完全不对。

9. 此外,中国人吃猪肉多过牛羊肉,是从南宋之后才开始普及的,到明朝才成为主要肉食。不像牛羊只吃草,古代的猪饲养起来非常困难,一头猪要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才可以被用来宰杀,而过去粮食的产量极低,这养猪时间需要消耗的粮食辅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所以民间养猪的人并不多,这也导致不少民众对于烹饪猪肉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宋朝才会有“贵人不肯食,贫人不解煮”的说法。苏东坡的东坡肉为何流传后世?恐怕也和那时候人们不知道怎么吃猪肉有关系的。不知道怎么煮,居然成了“家”字的组成部分,不是很奇葩吗?

10. 最后一点,和“牢”字对比,会发现有意思的情况。牢,根据说文解字,是“养牛马圈也”。按照这个逻辑,牛马圈是牢字的意思。屋里放头猪却是“家”,好像也不通。如果说养牛马需要在屋外有个牛圈,而猪不需要,可在屋里院子里随便养随便拉。那对家的要求也确实不高啊。

当然,也有一些文献,典籍,显示了中国人吃猪肉的历史悠久。比如,

《国语》中关于勾践的内容记载中有一段:“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居民生一个女儿国家就会奖励一头猪。但由此可见那时候猪的价值远远比狗贱得多,尽管猪的个头大得多。

另外《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一段描述中,也有项羽赐予樊哙生猪腿的记载,可见中国人食用猪肉的历史非常久远。不过嘛,这个记载,说明樊哙上不了台面,只能吃生猪腿。也说明,猪并不是啥值钱的东西。要记住,樊哙的职业是杀狗的,而不是杀猪的。如果猪很多,樊哙当初去杀猪岂不是更赚钱?显然不多。

还有,所谓“三牲六畜”,从周朝起,古代但凡有大型组合宴会,或者祭祀活动,必定会有“三牲六畜”登场。六畜就有猪。

但是这两种说法,只能证明,肉食是古代王侯将相之流才能享用的。一般平民家庭是不可能经常吃到肉的。也包括猪肉。吃不到,就更谈不上户户浪费粮食养猪了。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先生编著了《中国养猪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讲到中国养猪业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但真正家家户户吃猪肉的时代却是从明朝才开始。猪肉给谁吃了呢?当然是王侯公卿士大夫了。也就是说,即便古代百姓养猪,自己也是没资格吃的。那么,家里有猪不能吃,怎么能成为“家”字的来源呢?

事实上,徐先生的《中国养猪史》列举了大量的史前,夏商周时代出土的猪骨骼考古资料,出土的分布也是非常集中的。也就是说,是集中食用,集中抛洒,或者是殉葬用的。也说明,普通百姓没有资格吃。(否则,猪骨分布应该是非常散落的)

虽然,《三字经》中也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但你别忘了,《三字经》成书于南宋,恰恰是猪肉刚刚普及到百姓家的时代。而且,仍然难以想象,在粮食产量极低的时代,养猪会是家家户户普遍的事情。人所饲,但绝非人人。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西汉以前的“家”字,意义是十分丰富和有正能量的。它包含了人居,幸福的追求,和社会秩序的演变。

而西汉以后,特别是从东汉开始,由于隶书的定型,“家”字被错误地简化,抽象。成了今天看到的“户内一头猪”的结构。这个错误,影响了中国人2000年,也连带着影响了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甚至,这样的“屋里一头猪就是家”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千百年来老百姓的气运。

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西汉瓦当上的“家”字。生机勃勃,充满乐趣,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西方学者朱迪斯•弗兰德斯(Flanders)写了一本书《THE MAKING OF HOME》(家的起源),她提到:家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一个单独的地方,是一个让我们真实面对自己的地方,这一点显而易见,所以如今我们也一直这样想。

书中也提到,“家”其实是个比较新的概念。1900年,桃乐丝在历险记中曾确信不疑地对奥兹国的公民们说,“世界上没有哪儿能像家一样,”她所表述的观点,是300年来人类经过身体变化、情感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所达到的一个高峰。

如果我们看英文单词“家”,Home,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字母文字这么简单。在儿童画册上,它可以变成带烟囱的房子,有窗户,有人,有音乐。而且很稳固的感觉。

那么,汉字的“家”在文字创立的时候,在甲骨文时期,真正的字体结构是什么呢?我不是汉字学家,也没做过很多研究。但我相信应该是和人在家里的活动有关系。是人,绝不是猪作为“成家”的标志。我的小见解,“宝盖头”下面一个“品”字。可以成为“家”字的新结构。

总之,我认为,由于历史上第一次字体简化(小篆,隶书),屋里有猪,已经失去了“家”字的本来面目。在此希望有识之士,能够一起大声疾呼,并重构我们大家的“家”字。它必须是一个稳固,又充满人生希望,快乐和幸福的字体结构。

家,我们丢不下,忘不掉,深爱着。

热门推荐